“孝心村”广州派潭旧高埔村: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
六一儿童节当天,一场以“孝道文化领航·国际六一同欢”为主题的活动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举行!32式太极剑法收获老人孩子连声喝彩!
“借这次活动,增城区乡村武术馆总馆正式入驻旧高埔村,6月底我们将举行挂牌仪式!”中国非遗孝道文化传承人、增城区政协委员、广州市孝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燕良激动道。
从凋敝破败的空心村,到闻名遐迩的“幸福村”,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在徐燕良的积极推动下,以“孝心”为墨,勾勒出独特的振兴轨迹。

6月1日,“孝道文化领航·国际六一同欢”主题活动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举行。

初心如磐:破釜沉舟叩响振兴之门
旧高埔村建村600余年,相传是唐代名相张九龄后裔繁衍生息地。该村占地2万多平方米,拥有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遗存,如炮楼、张汉沾书室、梅菴张公祠等,另有传统客家民居300多座。
2014年,踏入旧高埔村的徐燕良为眼前景象揪心不已:衰败失修的房屋,独坐门槛的高龄老人,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……徐燕良深知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,作为非遗孝道文化传承人,他敏锐捕捉到该村承载的深厚人文价值。面对资金困境,徐燕良抵押个人房产,贷款200余万元,“就算倾家荡产,也要让古村重焕生机!”
徐燕良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复祠堂破损的木雕、砖雕,那些闲置的客家民居群,在他们手中转变为孝道文化耕读小院,每一处改造都凝聚着对古村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
山水并秀的古村高埔。

一碗好粥:熬出文化传承与情感纽带
自2014年起,每个周日的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旧高埔村,徐燕良便与志愿者们忙碌起来,挑选食材,耐心熬制,一锅锅热气腾腾的粥,十年如一日,风雨无阻。
徐燕良表示,通过每周日的共煮共食孝心粥,将村中的一老一小链接,让大家齐聚,村中空巢老人、孤寡老人得到关爱的同时,也让年轻人践行孝道文化。“孝心粥”活动累计开展600多场次,惠及5万余人次
这碗粥,不仅温暖了老人的胃,更慰藉了他们的心。曾经孤独封闭的空巢老人,在“孝心粥”活动中变得开朗健谈,许多年轻人在“孝心粥”活动体悟孝文化,将其融入生活。
2023年重阳节,“孝心粥”模式在派潭镇全镇38个村推广;2024年,更是被写入增城区政府工作报告,成为增城区民生工程的典范,让这份温暖与孝道传递得更远。

一碗“孝心粥”,十年风雨无阻。

多方聚力:构建协同发展的振兴生态
旧高埔“孝心村”蝶变过程中,身为政协委员的徐燕良,积极提交提案,奔走呼吁,推动村庄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,为旧高埔村争取宝贵发展机遇。
他联合东莞东理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旧高埔村投资生态农业基地,发展有机种植,研发健康食品,开发农事体验;他引入增城区新联会派潭实践基地在旧高埔村打造“知青共享小院”,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生活分为和情感体验,实现资源有效利用。这期间,他设立的广州市孝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文化品牌运营,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、负责全方位宣传推广,让高埔村声名远扬。

生态环境优美的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。
旧高埔村还建立起完善的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,由大学生、企业家、红棉老兵组成的志愿者们长期活跃在“孝心粥”等公益活动中,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,陪老人聊天解闷,为青少年开展兴趣课堂、学业辅导。“老幼共融”的社区生态,让村庄充满温情与活力。

多维发力:打造“孝心村”品牌矩阵
旧高埔村巧妙地将古建筑转化为文化教育场所,漫步村中,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传统文化的故事。修缮后的张九龄祠堂庄严肃穆,定期举办的孝道讲座、传统礼仪培训;在耕读小院,亲子家庭一起参与农耕体验,在劳作中增进亲子关系,学习孝道知识。
同时,每年的“孝善文化节”更是精彩纷呈:“孝道讲堂”讲师团引经据典,讲述孝道故事;“孝悌学生立志文”朗读声激荡人心;乡村大舞台文艺表演轮番上演,展厅里孝行故事娓娓道来……
旧高埔村的蝶变,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结合的典范,探索出的“孝道引领、产业支撑、全民参与”振兴之路,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赋能样本。
来源:南方农村报
